当前位置:

首页 教育视界 正文

高考改革“牛鼻子”牵动教改“牛身子”

发布时间:2016-1-30 8:00:00文章来源:《中国教育报》阅读:

  2015年10月30日,当杭州考生盛卉迈进设在杭师大附中的2017年新高考首次学考选考的考场时,并没有她想象中车水马龙的送考场景,甚至还有些冷清。

  在这一天,跟盛卉一样迈出这一步的还有浙江省其他24.9万名考生。他们迈出的这一小步,却是高考改革的一大步。这意味着,与2017年新高考的第一场遭遇战就这么打响了。更意味着,自科举制度以降,“一考定终身”的格局正在逐渐消失。

  同样,在作为高考改革先头部队的上海,高三学生在今年高考中,有一半报考了改革之后的春季高考。当然,上海和浙江改革后,一些静悄悄的变革也在发生,“班主任”“班级”“同学”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概念,正在遭遇“几十年未有之变局”。

  新中国成立至今,每次高考改革都给中学教学带来改变。但无论怎么变,有一点几十年来始终雷打不动,那就是学生是“铁打的营盘”,教师是“流水的兵”,学生在固定的班级、固定的教室学习,教师穿行不同的教室授课。

  新一轮高考改革之后,走班制将完全颠覆这种关系,教师和学生“攻守易位”,变成了“教师不动学生动”——教师在固定的教室授课,学生则奔走于不同的教室去听课。

  一个班级30多名学生,拥有3名“班主任”,每名“班主任”负责10多名学生。新学期刚开学,宁波四中高二、高三学生惊讶地发现,新高一的编班、上课模式,与以前完全不一样。为充分适应该省“七选三”新高考模式,作为浙江省新高考选课走班教学制度建设试点,宁波四中在新高一取消了原有的行政班班主任制度,尝试学生成长导师制。

  如果说以往的“班主任”更像一个事无巨细、统包统揽的“保姆”,那么,今后高中“班主任”这一角色,可能会更接近于大学里的“辅导员”。

  就在几年前,有人为走班制在中国普通高中出现而拍手称快,有人却嗤之以鼻,认为这是照搬美国模式,用资源堆积出来的。不过,不管声音如何纷杂,大家对这种“课随人走”的新教学组织模式,是抱着看“西洋镜”一样的心态。但谁也没有想到,在几年后的今天,“西洋镜”变成了一面谁都要在它面前照一照的镜子。

  1948年,著名建筑学家、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疾呼,要走出“半个人的时代”,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、搞理的不懂文,只能培养出“半个人”来。然而,半个世纪过去,文理之间的分割和壁垒似乎越来越高、越来越厚。直到66年后的今天,新高考改革终于下定决心,推倒这堵“柏林墙”。

  在浙江,在除去语文和数学之外的选考科目中“七选三”,根据排列组合,高考选考科目共有35种选法,开考前,杭师大附中作了一次选考组合调查,在比例最高的前5种组合中,文理“混搭”组合占了五分之三。

  在这批新高考的“试水”考生中,没有出现想象中的“选择恐惧症”,而是出现了“文理兼容”的新气象,“混搭”式的排列组合让人看到了一种新希望——打破文理分科壁垒,注重科学人文相贯通。

 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“牛鼻子”,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是“牛身子”。

  高考改革不单是一个考试问题,而是教育全方位的改革。浙江省台州市实验中学校长俞昌页说:“‘选课走班,分层教学’制度,除了带来教室、师资配比问题,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,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,分层教学,也将提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。”高考改革催生了新的教学模式,这种向创新要活力的改革,正如星星之火,在全国燎原。

  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,教育部明确了今年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:紧紧抓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个枢纽环节。各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已基本完成,要按照方案提出的时间表,积极稳慎推进;要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,推进考试内容改革;将研究提出加强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,各地要稳步推进选课走班,方便学生选学选考。(本报记者 刘博智)

上一篇: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、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钟秉林:实施强基计划 培养拔尖

下一篇:教育部考试中心党委书记、主任孙海波: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考制度

分享到

版权所有:河南省综合素质评价服务中心   地址:郑州市二七区大学南路7号现代教育(郑航)科技园13层

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828号   豫ICP备19009982号-1

河南新未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和维护